春秋公羊传注疏 文公卷十四(起十年,尽十八年)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文公卷十四(起十年,尽十八年) 公羊寿、何休、徐彦

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

夏,秦伐晋。

"谓之秦者,起令狐之战,敌均不败,晋先昧以师奔秦,可以足矣,而犹不知止,故夷狄之。 "

楚杀其大夫宜申。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公子遂之所招。 "及苏子盟于女栗。

"○女,音汝,本亦作汝。 "

冬,狄侵宋。

楚子、蔡侯次于屈貉。

"鲁恐,故书,剌微弱也。 ○屈貉,居勿反,又音厥;下麦,又户各反,二传作"厥貉"。 "

十有一年,春,楚子伐圈。

"○圈,求阮反,一音卷,《说文》作"圈",《字林》臼万反,二传作"麋"。 "

夏,叔彭生会晋缺于承匡。

秋,曹伯来朝。

公子遂如宋。

狄侵齐。

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

狄者何?"以日,嫌夷狄不能偏战,故问也。 ○咸音咸。 "[疏]注"以日"至"问也"。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偏战日,诈战月,夷狄不能偏战,今而书日,故执不知问。

长狄也。

"盖长百尺。 "

[疏]注"盖长百尺"。

○解云:何氏盖取《关中记》云"秦始皇二十六年,有长人十二,见於临洮,身长百尺,皆夷狄服。 天诚若曰:勿大为夷狄行,将灭其国。 始皇不知,反喜。 是时初并六国,以为瑞,乃收天下兵器,铸作铜人十二象之"是也。

其文《梁》、《左氏》与此长短不同者,不可强合。

兄弟三人,"言相类如兄弟。 "[疏]注"言相类如兄弟"。

○解云:正以别之三国,不相援助,是以知其非亲兄弟。

一者之齐,一者之鲁,一者之晋。

"不书者,外异也。 "[疏]注"不书者,外异也"。

○解云:案上文"狄侵齐",而云不书者,盖以为侵齐之狄,非此等也。

其之齐者,王子成父杀之;其之鲁者,叔孙得臣杀之。

"经言败,杀不明,故复云尔。 ○复,扶又反。 "则未知其之晋者也。

其言败何?"据败者,内战文,非杀一人也。 "[疏]注"败者"至"人也"。

○解云:以《春秋》之义,内鲁为王,王王於诸侯无敌之义,但当战,战则是内败之文;言败某师,则是内战之文。

今敌其一人而言"败狄于咸",作内战之经,故难之。

大之也。

"长狄之三国,皆欲为君。 长大非一人所能讨,兴师动众,然后杀之,如大战,故就其事言败。 "

[疏]注"长狄"至"为君"。

○解云:正以各之一国故也,何者?虽非兄弟,若不为君,群行亦得,即"长人十二,见於临洮"是也。

其日何?"据日而言败,与公子友败莒师于犁同,非杀一人文。 ○犁,力知反,又力兮反。 "

[疏]注"据日"至"人文"。

○解云:即僖元年"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犁,获莒",传云"莒人闻之曰:‘吾已得子之贼矣。 ’以求赂于鲁,鲁人不与。 为是兴师而伐鲁,季子待之以偏战"是也。

大之也,"如结日大战。 "其地何?大之也。

"如大战,故地。 "何以书?记异也。

"鲁成就周道之封,齐、晋霸尊周室之后,长狄之操,无羽翮之助,别之三国,皆欲为君,比象周室衰,礼义废,大人无辅佐,有夷狄行,事以三成,不可苟指一,故自宣、成以往,弑君二十八,亡国四十。 ○行,下孟反。 "

[疏]注"鲁成就周道之封"。

○解云:正以周公相成王而致太平意,封于鲁,故云尔。

○注"齐晋"至"之后"。

○解云:正以晋文、齐桓皆率诸侯尊事天子,此是齐、晋之君子孙,故云尔。

○注"长狄"至"之助"解云:谓执持此意也。

○注"事以三成"。

○解云:即长狄之三国,共成其异是也。

言不可苟指一者,明知其异,亦不苟指一事而已。

○注"故自宣成"至"四十"。

○解云:案今《春秋》之经,自宣、成以下讫于哀十四年,止有弑君二十,亡国二十四,则知此注误也。

宜云弑君二十也,"八"是衍字;亡国二十四也,作"四十"者错也。

其杀君二十:即宣二年"赵盾弑其君夷犭皋";四年"归生弑其君夷";十年"夏征舒弑其君平国";襄二十五年"崔杼弑其君光";"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为巢人所弑;二十六年"卫宁喜弑其君剽";二十九年"阍弑吴子余祭";三十年"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昭八年陈招杀偃师;十一年"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十三年公子比杀其君虔,弃疾杀比;十九年"许世子止弑其君买";二十三年吴杀胡子髡、沈子楹;二十七年"吴弑其君僚";定四年蔡杀沈子嘉;十三年"薛弑其君比";哀六年齐陈乞弑其君舍之属是也。

其灭国二十四者:宣八年楚灭舒蓼,十二年楚灭萧,十五年晋灭潞氏,十六年灭甲氏及留吁,成十七年楚灭舒庸,襄六年莒人灭曾阝,齐灭莱,十年遂灭逼阳,十三年取诗,二十五年楚灭舒鸠,昭四年遂灭厉,八年楚灭陈,十一年楚灭蔡,十七年晋灭贲浑戎,二十三年胡子髡、沈子楹灭,二十四年吴灭巢,三十年吴灭徐,定四年蔡灭沈,六年郑灭许,十四年楚灭顿,十五年楚灭胡,哀八年宋灭曹之属,是其二十四也。

然则三国变异,起自今年,而注者所以不言自今以后,而言自宣、成以往者,盖以文公之年,巳过半以后,既不得其初,故遗去,其实楚人灭庸,宋弑处臼,莒弑庶其之属,皆由此祸耳。

或者弑君二十八,亡国四十者,《春秋说》文。

其间亦有经不书者,故不同耳。

十有二年,春,王正月,盛伯来奔。

盛伯者何?失地之君也。

何以不名?兄弟辞也。

"与郜子同义。 月者,前为鲁所灭,今来见归,尤当加意厚遇之。 "[疏]"盛伯者何"。

○解云:欲言诸侯,不见存文;欲言大夫,而经书伯,故执不知问。

○"何以不名"。

○解云:桓七年夏伯绥、邓侯吾离来朝之下,传云"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是以此处见道失地之君,即责云"何以不名"。

然则何氏此处不言据、邓名者,正以僖公二十年"郜子来朝"之下,巳注讫故也。

○注"与郜子同义"。

○解云:即僖二十年"郜子来朝",传云"郜子者何?失地之君也。 何以不名?兄弟辞也",何氏云"郜,鲁之同姓,故不忍言其绝贱,明当尊遇之,异於、邓也。 书者,喜内见归"是也。

然则言同义者,谓尊遇兄弟异於他姓,是以不忍言其名,不谓朝奔之文相似。

○注"月者"至"遇之"。

解云:正以、邓、郜子之属皆书时,此特书月,故须解也。

言前为鲁所灭者,即庄八年"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传云"成者何?盛也。 盛则曷为谓之成?讳灭同姓也"是也。

杞伯来朝。

二月,庚子,子叔姬卒。

"卒者,许嫁。 "[疏]注"卒者,许嫁"。

○解云:旧本皆无此注,且理亦不须,疑衍字。

此未人,何以卒?许嫁矣。

妇人许嫁,字而笄之,死则以成人之丧治之。

其称子何?"据伯姬卒,亦许嫁不称子。 "[疏]"此未"至"以卒"。

○解云:正以叔姬无所系,故知未人也。

○注"据伯"至"称子"。

解云:即僖九年"秋,七月,乙酉,伯姬卒"是也。

贵也。

其贵奈何?母弟也。

"不称母妹而系先君言子者,远别也。 礼,男子不绝妇人之手,妇人不绝男子之手。 "

[疏]注"礼男"至"之手"。

○解云:《既夕礼》及《丧大记》皆有此文。

夏,楚人围巢。

秋,滕子来朝。

秦伯使遂来聘。

遂者何?秦大夫也。

秦无大夫,此何以书?贤缪公也。

何贤乎缪公?"据聘不足与大夫,荆人来聘是也。 ○使遂,二传作"术"。 缪,音木。 "

[疏]"秦伯使遂来聘"。

解云:《左氏》、《梁》皆作"术"字。

经亦有作"术"字者,疑"遂"字误。

○"遂者何"。

○解云:欲言微者,书名见经;欲言大夫,不录其氏,故执不知问。

○注"荆人来聘是也"。

○解云:庄二十三年夏,"荆人来聘",传云"荆何以称人?始能聘也"是也。

以为能变也。

其为能变奈何?惟讠戋讠戋善言。

"讠戋讠戋,浅薄之貌。 ,犹撰也。 ○讠戋讠戋,徐在浅反,又子浅反,又音笺,《尚书》作"截",浅薄貌也;贾逵注《外传》云"巧言也"。 善,在井反,撰也;本或作"讠扁",皮勉反,又必浅反;本作"讠巽",七全反,又仕勉反。 "

[疏]"惟讠戋讠戋善言"。

○解云:谓其念有浅薄之善而撰其言也。

俾君子易怠,"俾,使也。 易怠,犹轻惰也。 ○俾,必尔反,注同,使也。 易,以豉反,注同。 惰,大卧反。 "

[疏]"俾君子易怠"。

解云:能撰善言,故谓之君子。

言使此君子易为轻惰,何者?自恃其善,而欲慢人以自尊矣。

而况乎我多有之,惟一介断断焉,无他技。

"一介,犹一。 断断,犹专一也。 他技,奇巧异端也。 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巳。" ○一介,古拜反,一介犹一也,《尚书》音古货反。 断断,丁乱反,专一也,注同。 技,其绮反。 ,古爱反。 奇,其宜反,本又作"琦",同。 "

[疏]"而况"至"有之"。

○解云:我,谓秦伯也。

言况於秦伯之怀,其善言无算,故曰多有之。

○"惟一"至"他技"。

○解云:秦伯之善,虽曰无算,若思念之,皆是一专一之事,更无奇巧异端之术。

言其醇粹其善无择矣。

○注"断断"至"异端"。

○解云:即郑注《大学》云"断断,诚一之貌也。 他技,异端之技也",是与此合。

其心休休,"休休,美大貌。 ○休休,许虬反,美大貌。 "能有容,"能含容贤者逆耳之言。 "是难也。

"是难行也。 秦缪公自伤前不能用百里子、蹇叔子之言,感而自变悔,遂霸西戎,故因其能聘中国,善而与之,使有大夫。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此之谓也。 "

[疏]注"秦缪"至"言之"。

○解云:事在僖三十三年。

冬,十有二月,戊午,晋人、秦人战于河曲。

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敌也。

曷为以水地?"以水地者,谓以水曲折,起地远近所在也。 据战于泓不言曲。 ○折,之设反。 "

[疏]"此偏战"。

○解云:以其书日,故知之。

○注"据战于泓不言曲"。

○解云:即僖二十二年冬,"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是也。

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

"河曲流,以据地明,故可以曲地,因以起二国之君,数兴兵相伐,战无已时,故不言及。 不别曲直,而地以河曲,明两曲也。 ○数,所角反。 不别,彼列反,下同。 "

季孙行父帅师城诸及运。

"帅帅师者,剌鲁微弱,臣下不可使,邑久不,不敢徒行,兴师厉众,然后敢城之。 言及者,别君邑臣邑也。 ○运,二传作"郓"后皆尔。 "

[疏]注"书帅"至"城之"。

○解云:如此注者,正见隐七年"夏,城中丘"之属,皆不言帅师故也。

言臣下不可使者,即上八年"公孙敖如京师,不至复。 丙戌,奔莒",传云"不至复者何?不至复者,内辞也,不可使往也"之属是也。

○注"言及"至"邑也"。

○解云:正见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彼传云"其言及防兹来奔何?不以私邑累公邑也",何氏云"公邑,君邑也。 私邑,臣邑也。 累,次也。 义不可使臣邑与公邑相次序,故言及以绝之"是也。

十有三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壬午,陈侯朔卒。

"不书葬者,盈为晋文讳也。 晋文虽霸,会人孤以尊天子,自补有余,故复盈为讳。 ○盈为,于伪反,下文"盈为"、"为周公"皆同。 复,扶又反。 "

[疏]注"不书"至"盈为讳"。

○解云:盈者,相接足之辞。

晋文於僖二十八年之时,此朔之父陈侯款夏六月卒,至冬末未葬,而晋文会诸侯於温,经有陈子,是强会人孤,令失子行,亦是文公耻之,是以《春秋》遂卒,竟不书款葬,深为文公讳也。

今若款之子陈侯朔书葬,则文公之恶还见,是以此处须去朔葬,使若陈国之君例不书葬然,故言盈为晋文讳。

故僖二十八年夏,"陈侯款卒"之下,注云"不书葬者,为晋文讳,行霸不务教人以孝,陈有大丧而︹会其孤,故深为耻之"是也。

邾娄子蘧卒。

"○蘧,其居反;下直居反。 "

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公子遂所致。 "

世室屋坏。

世室者何?鲁公之庙也。

"鲁公,周公子伯禽。 ○世室,二传作"太室"。 "

[疏]"世室者何"。

○解云:欲言君寝,於例不书;欲言宗庙,未有世室之名,故执不知问。

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

"少差异其下者,所上尊周公。 ○大庙,音泰,下同。 "

[疏]"周公称大庙"。

解云:即僖八年"于大庙",文二年"大事于大庙"是也。

○"鲁公称世室"。

○解云:即此经是也。

○"群公称宫"。

○解云:即武宫、炀宫之属是也。

○注"少差"至"周公"。

○解云:正以庙者,尊卑达名,鬼神所居之称。

今此称异其名,知上尊周公故也。

此鲁公之庙也,曷为谓之世室?世室犹世室也,世世不毁也。

"鲁公始封之君,故不毁也。 "[疏]"世室犹世室也"。

○解云:言谓之世室者,犹世世室也。

周公何以称大庙于鲁?"据鲁公始封也。 "封鲁公以为周公也。

"为周公故,语在下。 "周公拜乎前,鲁公拜乎后。

"始受封时,拜于文王庙也。 《尚书》曰"用命赏于祖"是也。 父子俱拜者,明以周公之功封鲁公也。 "

[疏]注"尚书"至"於祖"。

解云:《甘誓》文也。

曰:生以养周公,"生以鲁国供养周公。 ○以养,余亮反,注皆同。 供养,九用反,下同。 "死以为周公主。

"如周公死,当以鲁公为祭祀主。 加曰者,成王始受其茅土之辞。 《礼记。 明堂位》曰:"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盖以为有王功,故半天子也"。 ○死以为,如字,注"死以为周公主"同。 乘,绳证反。 王,于况反。 "

[疏]注"加曰"至"之辞"。

○解云:即《周书。

作洛》篇曰"封人社,诸侯受命于周,乃建大社于国中,其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衅以黄土。 将建诸侯,凿取其一面之土,苞以黄土,苴以白茅,以为社之封",孔氏云"王者封五色土为社,建诸侯则各割其方土与之,使立社,焘以黄土,苴以白茅。 茅取其,黄取其王者覆四方"者,是其茅土之文耳。

○注"盖以"至"子也"。

解云:正以天子千里,方百里者百;周公七百里,方百里者四十九,大判言之,故得言半天子矣。

然则周公之鲁乎?曰:不之鲁也。

封鲁公以为周公。

主然则周公曷为不之鲁?"据为周公者,谓生以养周公,死以为周公主。 周公不之鲁,则不得供养为主。 "欲天下之一乎周也。

"周公圣人,德至重,功至大,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 嫌之鲁,恐天下迥心趣乡之,故封伯禽,命使遥供养,死则奔丧为主,所以一天下之心于周室。 ○乡,许亮反。 "

[疏]注"东征"至"东国怨"。

解云:僖四年传文。

鲁祭周公何以为牲?"据庙异也。 "周公用白牲,"白牡,殷牲也。 周公死有王礼,谦不敢与文、武同也。 不以夏黑牡者,谦改周之文,当以夏辟嫌也。 "

[疏]注"不以"至"嫌也"。

○解云:知黑牡为夏牲者,出《明堂位》文。

正朔三而改,改天正十一月者,当以十三月为正,故言当以夏矣。

鲁公用も冈,"も冈,赤脊,周牲也。 鲁公以诸侯不嫌,故从周制,以脊为差。 ○も,息营反。 冈,音刚。 《诗》作刚,も冈,赤脊也。 "[疏]注"も冈"至"牲也"。

○解云:正以山脊曰冈,故知も冈为赤脊矣。

群公不毛。

"不毛,不纯色,所以降于尊祖。 "

[疏]注"不毛"至"尊祖"。

○解云:正以牲用纯色,祭祀之礼而言不毛,故以降子尊祖解之。

鲁祭周公,何以为盛?"据牲异也。 ○盛,成政反,又音成,粢盛也,在器曰盛。 "周公盛,"盛者,新。 "鲁公焘,"焘者,冒也,故上一新也。 ○焘,徒报反,一本作"涛",音同,冒也。 冒,亡报反。 "

[疏]注"焘者"至"新也"。

○解云:正以焘诂为覆故也。

若似《周书》"焘以黄土"之类也。

然则言周公盛者,谓新满其器。

言鲁公焘者,谓下故上新,裁可半平。

群公廪。

"廪者,连新於陈上,财令半相连尔。 此谓方祭之时,序昭穆之差。 ○廪,力甚反。 财令,力呈反,下同。 "[疏]"群公廪"。

○解云:廪,谓全是故,但在上少有新,财得相连而已,故谓之廪。

廪者,希少之名,是以郑注《周易》云"廪读如‘群公廪’之廪"者是也。

○注"谓方"至"之差"。

○解云:正以若其时祭,粢食精凿,群公之馔一何至此?故知正是祭之时,序昭穆之差,所以降子尊祖故也。

世室屋坏何以书?讥。

何讥尔?久不也。

"简忽,久不以时治,至令坏败,故讥之。 言屋者重宗庙,详录之。 以不务公室不月者,知久不,当蒙上月。 "

[疏]注"以不务"至"上月"。

○解云:当蒙上月者,谓蒙上秋七月也。

不务公室月者,即定二年"冬,十月,新作雉门及两观",传云"其言新作之何?大也。 旧不书,此何以书?讥。 何讥尔?不务乎公室也",何氏云"务,勉也。 不务公室,亦可施於久不,亦可施于不务如公室之礼,微辞也。 月者,久也,当即之如诸侯礼"是也。

然则彼久不,是以书月。

此亦久不,故知当蒙上月尔。

冬,公如晋。

卫侯会于沓。

"○沓,徒合反。 "

狄侵卫。

十有二月,已丑,公及晋侯盟。

还自晋。

郑伯会公于斐。

还者何?善辞也。

何善尔?往党,卫侯会公于沓,至得与晋侯盟。

反党,郑伯会公于斐,故善之也。

"党,所也。 所,犹时,齐人语也。 文公前扈之盟不见序,后能救郑之难,不逆王者之求,上得尊尊之义,下得解患之恩,一出三为诸侯所荣,故加录,於其还时皆深善之。 ○斐,本又作""芳尾反。 难,乃旦反。 "

[疏]"还者何"。

○解云:正以不言至而言还,异於常例,故执不知问。

○注"文公"至"见序"。

○解云:即上七年"秋,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传云"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是也。

○注"后能"至"之难"。

○解云:即上九年春,"楚人伐郑。 公子遂会晋人、宋人、卫人、许人救郑"是也。

○注"不逆王者之求"。

○解云:即上九年"春,毛伯来求金",经无不与之文是也。

○注"上得"至"之义"。

○解云:即"不逆王者之求"是也。

○注"下得"至"之恩"。

○解云:即公子遂救郑是也。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公至自晋。

"月者,为臣子喜录上事。 ○为臣,于伪反,下"为后"、"当为"同。 "

[疏]注"月者"至"上事"。

解云:出上文也。

邾娄人伐我南鄙。

叔彭生帅师伐邾娄。

夏,五月,乙亥,齐侯潘卒。

"不书葬者,潘立储嗣不明,乍欲立舍,乍欲立商人,至使临葬更相篡弑,故绝其身,明当更立其先君之次。 ○潘,普于反。 更相,音庚,下"吴楚更"同。 篡杀,申志反,下同。 "

[疏]注"至使"至"篡弑"。

○解云:即下九月"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是其临葬相篡弑之文。

六月,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

癸酉,同盟于新城。

"盟下日者,剌诸侯微弱,信在赵盾。 ○盾,徒本反。 "

[疏]注"盟下"至"赵盾"。

○解云:言信任在於赵盾,若如盟日定否赵盾制之然,是以下日以近之。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孛者何?彗星也。

"状如。 ○孛,步内反,徐扶愦反。 "[疏]"孛者何"。

○解云:欲言是星,星名未有;欲言非星,录为星称,故执不知问。

其言入于北斗何?"据大辰不言入,又不言孛名。 "

[疏]注"据大"至"言入"。

○解云:即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是也。

○注"又不言孛名"。

○解云:谓昭十七年直言于大辰,不言所孛之星名。

今此言"有星孛入于北斗",故难之,何者?大辰非星名故也,是以昭十七年传云"其言于大辰何",彼注云"据北斗言入于大辰,非常名"是也。

北斗有中也。

"中者,魁中。 "何以书?记异也。

"孛者,邪乱之气。 者,扫故置新之象也。 北斗,天之枢机玉衡,七政所出,是时桓文迹息,王者不能统政,自是之后,齐、晋并争,吴、楚更谋,竞行天子之事,齐、宋、莒、鲁弑其君而立之应。 ○争,争斗之争。 "

[疏]注"北斗"至"所出"。

○解云:即《尧典》云"在玑玉衡,以齐七政。"

七政,谓日月五星也。

○注"齐宋"至"之应"。

○解云:即下文九月"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十八年夏五月,"齐人弑其君商人",是齐弑君事也。

十六年冬,"宋人弑其君处臼",是宋弑其君事也。

十八年冬,"莒弑其君庶其",是莒弑其君事。

十八年"冬,十月,子卒",传云"子卒者孰谓?谓子赤也。 何以不日,隐之也。 何隐尔?弑也。 弑则何以不日,不忍言也"者,是鲁弑其君事也。

公至自会。

晋人纳接于邾娄,弗克纳。

纳者何?入辞也。

其言弗克纳何?"据言于邾娄,与纳顿子于顿同,俱入国得立辞。 ○捷,在妾反,又如字;下侧其反,二传作"捷"。 "

[疏]"纳者何"。

○解云:欲言得国,下有不克之文;欲言不得国,纳者入辞,故执不知问。

○注"据言"至"立辞"。

○解云:即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是也。

此上言于邾娄,是其得国;下云弗克纳,自相违,故难之。

大其弗克纳也。

"克,胜也。 郑伯以胜为恶,此弗胜,故为大。 "

[疏]注"郑伯以胜为恶"。

○解云:即隐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传云"克之者何?杀之也。 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弗与而已矣",注云"克者诂为杀,亦为能,恶其能忍戾母而亲杀之"是也。

何大乎其弗克纳?"据伐齐纳子纠,耻不能纳。 "

[疏]注"据伐"至"能纳"。

○解云:即庄九年"夏,公伐齐,纳纠",传云"纳者何?入辞也。 其言伐之何?伐而言纳者,犹不能纳也"是也。

晋缺帅师,革车八百乘,以纳接于邾娄,力沛若有余,"沛,有余貌。 ○乘,绳证反。 沛若,普具反,有余貌。 "而纳之。

邾娄人言曰:"接,晋出也。 ㄑ且,齐出也。 "出,外孙也。 ○ㄑ且,俱缚反;下子余反。 "子以其指,"指,手指。 " [疏]“子以其指"。

注"指,手指"。

○解云:子谓缺,言子以手指,指麾于邾娄,令使纳接也。

则接也四,ㄑ且也六。

"言俱不得天之正性。 "

[疏]注"言俱"至"正性"。

○解云:地四生金于西方,地六成水于北方,皆非天数也。

言此者,喻皆庶子矣,贵则皆贵矣。

子以大国压之,"压,服也。 服邾娄使从命。 ○压,於甲反,又於辄反,服也。 "则未知齐、晋孰有之也。

"设齐复兴兵来纳ㄑ且,亦欲服邾娄使从命,未知齐、晋谁能使外孙有邾娄者。 ○齐复,扶又反,下同。 "贵则皆贵矣。

"时邾娄再娶,二子母尊同体敌。 "

[疏]注"时邾"至"体敌"。

○解云:盖皆是古媵之子,或是左媵之子,言非侄娣所生也。

旧云子以其指者,言凡立子之法,以其手指相似,则接犹人之四指,ㄑ且犹人之六指,皆异於人,故曰俱不得天之正性也。

虽然者,虽皆不得正性,但四不如六,故长者宜立矣。

虽然,ㄑ且也长。

"既两不得正性,又皆贵,唯当以年长故立之。 ○长,丁丈反,注同。 "缺曰:"非吾力不能纳也,义实不尔克也"。

"如邾娄人言,义不可夺也,故云尔。 "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弗克纳也。

"大其不以已非夺人之是。 "此晋缺也,其称人何?贬。

曷为贬?"据赵鞅纳蒯聩不贬。 "

[疏]注"据赵"至"不贬"。

解云:即哀二年夏,"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是也。

不与大夫专废置君也。

曷为不与?"据大其弗克纳。 "实与,"弗克纳是。 "而文不与。

文曷为不与?大夫之义,不得专废置君也。

"不复发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传者,诸侯本有锡命征伐忧天下之道故,明有乱义,大夫不得专也。 接不系邾娄者,见挈于缺也。 不氏者,本当言娄接,见当国也。 ○见挈,贤遍反;下音苦结反。 "

[疏]注"不复"至"之道故"。

○解云:欲道僖元年"救邢"、"城楚丘"之经,悉是实与而文不与,文与此同。

其传皆云"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今此不复言之,故云尔。

言诸侯本有锡命征伐忧天下之道故者,正谓保五连帅,本有共相存恤之义,是以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之时,容有存恤之道,是故异於大夫耳。

○注"明有"至"专也"。

○解云:言大夫若有专废置君者,即是乱义,故曰明有乱义,大夫不得专也,正由大夫不得专废置故也。

○注"接"至"缺也"。

解云:据僖二十五年纳顿子系顿也。

○注"不氏者"。

○解云:据宣十一年"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皆言氏也。

○注"本当"至"当国也"。

○解云:即隐元年传云"段者何?郑伯之弟也。 何以不称弟?当国也",注云"欲当国为之君,故如其意,使如国君,氏上郑,所以见段之逆"是也。

九月,甲申,公孙敖卒于齐。

"已绝,卒之者,为后齐胁鲁归其丧有耻,故为内讳,使若尚为大夫。 "[疏]注"已绝"至"大夫"。

○解云:言已绝者,即上八年公孙敖奔莒是也。

《春秋》之例,大夫出奔之后,即绝於大夫之位,不复书其卒,即公子庆父、臧孙纥之属是,是以於此怪其书卒矣。

言为后齐胁鲁归其丧有耻者,即下十五年夏,"齐人归公孙敖之丧",传云"何以不言来?内辞也,胁我而归之"是也。

齐公子商人弑其君舍。

此未逾年之君也,其言弑其君舍何?"据弑其君之子奚齐也。 连名何之者,弑成君未成君俱名,问例所从也。 "

[疏]注"据弑"至"齐也"。

○解云:即僖九年"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传云"弑未逾年君之号"是也。

已立之,已杀之,"商人本正当立,恐舍缘潘意为害,故先立而弑之。 "

[疏]注"商人本正当立"。

○解云:正以弑舍不书日,见不正遇祸,则知商人本正明矣。

成死者而贱生者也。

"恶商人怀诈无道,故成舍之君号,以贱商人之所为。 不解名者,言成君可知。 从成君不日者,与卓子同。 ○恶,乌路反。 卓,敕角反。 "

[疏]注"从成君"至"子同"。

○解云:即僖十年春,"晋里克弑其君卓子",彼下注云"不日者,不正遇祸,终始恶明,故略之"是也。

宋子哀来奔。

宋子哀者何?无闻焉尔。

[疏]"宋子哀者何"。

○解云:欲言宋君,经书子哀;欲言大夫,文不言氏,故执不知问。

○"无闻焉尔"。

○解云:即隐二年注云"言无闻者,《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时远害,又知秦将燔《诗》、《书》,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生等,乃始记於竹帛,故有所失也"是也。

○冬,单伯如齐。

齐人执单伯。

齐人执子叔姬。

执者曷为或称行人?或不称行人?"此问诸侯相执大夫所称例。 "

称行人而执者,以其事执也。

"以其所衔奉国事执之,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是也。 "

[疏]注"晋人"至"是也"。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是。

不称行人而执者,以巳执也。

"巳者,巳大夫,自以大夫之罪执之。 分别之者,罪恶各当归其本。 ○别,彼列反。 "单伯之罪何?道淫也。

恶乎淫?淫乎子叔姬。

"时子叔姬嫁,当为齐夫人,使单伯送之。 ○恶,音乌。 "然则曷为不言齐人执单伯及子叔姬?"据夫人妇姜系公子遂。 "

[疏]注"据夫"至"子遂"。

○解云:即宣元年"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是也。

内辞也,使若异罪然。

"深讳使若各自以他事见执者。 不书叔姬归于齐者,深讳以起道淫。 书单伯如齐者,起送叔姬也。 齐称人者,顺讳文,使若非伯讨。 "

[疏]注"不书"至"姬也"。

○解云:言此者,欲决隐二年"冬,十月,伯姬归于纪"之属书归也。

言深讳者,正以子叔姬有罪故也。

言以起道淫者,谓深讳不言其归,即是以起道淫之义,何者?若更为小事而见执,何须讳其归于齐?今不言归于齐,而与单伯俱见执,明其在道与单伯淫,于归事不醒醒矣。

或日不书归于齐者,深讳其起道淫故也。

何者?若言叔姬归于齐,齐人执单伯,齐人执子叔姬,即有道淫之理也。

○注"齐称人"至"伯讨"。

解云:即僖四年夏,"齐人执袁涛涂"之下,传云"称侯而执者,伯讨也。 称人而执者,非伯讨也"是也。

十有五年,春,季孙行父如晋。

三月,宋司马华孙来盟。

"月者,文公微弱,大夫秉政,宋亦蔽於三世之党,二乱结盟,故不与信辞。 不称使者,宋无大夫。 官举者,见宋乱也。 录华孙者,明恶二国,非以月恶华孙也。 ○华孙,户化反。 见,贤遍反。 恶二,乌路反,下皆同。 "

[疏]注"月者"至"秉政"。

○解云:即公子遂是也。

○注"宋亦"至"之党"。

○解云:即上八年传云"曷为皆官举?宋三世无大夫,三世内娶也"是也。

言为三世内娶之故,三世妃党皆强,而为君之所蔽,故云蔽于三世之党矣。

○注"故不与信辞"。

○解云:正以《春秋》之例,凡莅盟、来盟例皆书时,所以然者,欲见王者当以至信先于天下故也,是以桓十四年夏,"郑伯使其弟语来盟",注云"时者,从内为王义,明王者当以至信先天下"是也。

今而书月,故言不与信辞耳。

○注"不称使"至"大夫"。

○解云:正决"郑伯使其弟语来盟"之文也。

○注"官举"至"孙也"。

○解云:大夫之义,例不官举,而此言司马者,正以见宋之乱,是以详录华孙,明其书月不与信辞者,不由华孙之故也。

夏,曹伯来朝。

齐人归公孙敖之丧。

何以不言来?"据齐人来归子叔姬。 "[疏]注"据齐"至"叔姬"。

解云:在此年十二月。

内辞也。

胁我而归之,笋将而来也。

"笋者,竹,一名编舆,齐、鲁以此名之曰笋。 将,送也。 为叔姬淫,恶鲁类,故取其尸置编舆中,传送而来,胁鲁令受之,故讳不言来,起其来有耻,不可言来也。 不月者,不以恩录,与子叔姬异。 ○笋将,音峻,竹也。 将,送也。 竹,婢绵反,一音步贤反,服虔音编,韦昭音如频反。 编,必绵反,一音篇,郭璞音步典反。 舆,音余。 为叔,于伪反,下"父为"、"子为"、"若为"、"实为"同。 传,直专反。 令受,力呈反,下同。 "

[疏]注"故取其尸"。

解云:谓取其死尸矣。

○注"不月"至"姬异"。

解云:正以下"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书月故也。

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鼓用牲于社。

"是后楚人灭庸,宋人弑其君处臼,齐人弑其君商人,宣公弑子赤,莒弑其君庶其。 "

[疏]注"是后楚人灭庸"。

○解云:即下十六年秋,"楚人、秦人、巴人灭庸"是也。

○注"宋人弑处臼"。

○解云:在十六年冬。

○注"齐人弑商人"。

○解云:在十八年夏五月。

○注"宣公弑子赤"。

○解云:即十八年冬子卒,传云"子卒者孰谓?谓子赤也。 何以不日?隐之也。 何隐尔?弑也"者是也。

○注"莒弑其君庶其"。

解云:在十八年冬。

单伯至自齐。

"大夫不致,此致者,喜患祸解也。 不省去氏者,淫当绝,使若他单伯至也。 ○解,户买反。 省,所景反。 "

[疏]注"大夫不"至"祸解也"。

○解云:正以内大夫出聘,例不书至故也。

○注"不省"至"伯至也"。

解云:正以昭十四年"春,隐如至自晋",彼是被执而归,省去其氏,今单伯存氏,故解之。

晋缺帅师伐蔡。

戊申,入蔡,入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至之日也。

其日何?"据甲寅齐人伐卫日伐也。 "

[疏]"入不言伐"。

○解云:庄十年师解云尔,故此弟子据而难之。

○注"据甲"至"伐也"。

○解云:即庄二十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 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是也。

至之日也。

"嫌至日伐,不至日入,故曰入也。 主书,与甲寅同义。 "

[疏]注"主书"至"同义"。

○解云:即彼云"伐不日,此何以日?至之日也",何氏云"用兵之道,当先至竟侵责之,不服,乃伐之。 今日至,便以今日伐之,故日以起其暴也"是也。

然则令此缺亦今日至便以今日伐之,故书以日起其暴也。

秋,齐人侵我西鄙。

季孙行父如晋。

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

"不序不日者,顺上讳文,使若扈之盟,都不可得而知。 "

[疏]注"不序"至"而知"。

○解云:上七年"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传云"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 公失序奈何?诸侯不可使与公盟"云云,何氏云"文公内则欲久丧而后不能,丧娶逆祀;外则贪利取邑,为诸侯所薄贱,不见序,故深讳为不可知之辞。 不日者,顺讳为善文也"。

然则此不序者,为不可知之辞。

不日者,顺讳为善文也,何者?盟不日,善文故也。

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

其言来何?"据齐人归公孙敖之丧不言来。 "闵之也。

"闵伤其弃绝来归。 "此有罪,何闵尔?父母之於子,虽有罪,犹若其不欲服罪然。

"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所以崇父子之亲也。 言齐人不以弃归为文者,令与敖同文相发明。 叔姬于文公为姊妹,言父母者,时文公母在,明孝子当申母恩也。 月者,闵录之,从无罪例。 "

[疏]注"所以"至"亲也"。

○解云:即言来以闵之是也。

○注"言齐人"至"母者"。

○解云:若以弃归为文,即言子叔姬来归,不言齐人,即宣十六年"郯伯姬来归"之文是,今言齐人来归,故谓之同文也。

言相发明者,言敖为齐所恶而来归之,今此亦为齐人所归之,故曰相发明耳。

○注"时文"至"恩也"。

○解云:正以下十六年"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十七年夏,"葬我小君圣姜",传云"圣姜者何?文公之母也"是。

○注"月者闵"至"罪例"。

○解云:正以弃归之例,有罪者时,无罪者月故也。

其有罪者时,即宣十六年"秋,剡伯姬来归"是也。

其无罪者月,成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之属是也。

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人其郛。

郛者何?恢郭也。

"恢,大也。 郭,城外大郭。 ○郛,芳夫反,郭也。 恢廓,苦回反,大也。 "

[疏]"郛者何"。

○解云:欲言城郭,经无城郭之文;欲言非城郭,上文言入,故执不知问。

入郛书乎?曰:不书。

"围不言入,入郛吴也。 "[疏]"入郛"至"不书"。

○解云:案诸旧本,此传之下悉皆无注。

有注云"围不言入,入郛是也"者,衍字耳。

入郛不书,此何以书?动我也。

"讳使若为同姓见入郛故,动惧我也。 "动我者何?内辞也。

其实我动焉尔。

"齐侵鲁,鲁实为子叔姬故,动惧失操云尔。 乡者不去,几亦入我郛,故举入郛以起鲁耻,且明兵之所乡,苟得其罪,则莫敢不惧。 ○乡者,许亮反,下同。 几,音祈。 "

十有六年,春,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齐侯弗及盟。

其言弗及盟何?"据序上会也。 连盟何者,嫌据盟。 "

[疏]注"据序"至"据盟"。

解云:据序上会,何得弗及盟乎?是以问之。

云嫌据盟者,嫌直据盟问之。

不见与盟也。

"与齐期盟,为叔姬故,中见简贱,不见与盟,侮辱有耻,故讳使若行父会而去,齐侯不及得与盟,故言齐侯弗及,亦所以起齐侯不肯。 ○为,于伪反。 "

[疏]注"使若"至"与盟"。

○解云:使若行父会齐侯于阳讫即弃之而去,齐侯不及盟。

○注"亦所以起齐侯不肯"。

○解云:若直言不及盟,文体已具,足见不得盟矣。

而更言齐侯不及者,欲道是时不肯盟者是齐侯也。

若直言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不及盟,不妨行父不及,无以见齐侯不肯矣。

夏,五月,公四不视朔。

"视朔说在六年。 不举不朝庙者,礼,月终于庙先受朝政,乃朝,明王教尊也;朝庙,私也,故以不视朔为重。 常以朔者,重始也。 "

[疏]注"视朔说在六年"。

○解云:即上六年注云"礼,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于大祖庙,每月朔朝庙,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是也。

○注"不举"至"为重"。

○解云:正以视朔之时,必有朝庙之礼,故上六年经云"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是也。

今此经直言"四不视朔",不道不朝庙,故解之。

○注"常以"至"始也"。

○解云:言十二月之政令,所以不在年初一受之而巳,必以月之朔日受之者,重月之始故也。

公曷为四不视朔?"据无事也。 "公有疾也。

"以不讳举公如有疾,公有疾乃复举公是也。 ○乃复,扶又反,下同。 "

[疏]注"公有"至"是也"。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冬,公如晋,至河。 公有疾,乃复"是也。

何言乎公有疾不视朔?"据有疾无恶也。 "

[疏]注"据有疾无恶也"。

○解云:即昭二十三年传云"何言乎公有疾乃复?杀耻也"者是。

自是公无疾,不视朔也。

"有疾无恶不当书。 又不言有疾者,欲起公自是无疾不视朔也。 "

[疏]注"公自"至"朔也"。

○解云:即郑氏云"鲁自文公四不视朔,视朔之礼已后遂废"者,正取此文也。

然则曷为不言公无疾不视朔?有疾,犹可言也,无疾,不可言也。

"言无疾大恶,不可言也。 是后公不复视朔,政事委任公子遂。 "

六月,戊辰,公子遂及齐侯盟于犀丘。

"○犀丘,彦西,《左氏》作"妻阝丘",《梁》作"师丘"。 "

[疏]"盟于犀丘"。

○解云:正本作"丘",故贾氏《公羊》曰"丘,《梁》曰‘师丘’"是也。

今《左氏》经作"妻阝"字。

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

○毁泉台。

泉台者何?郎台也。

"庄公所筑台于郎,以郎讥临民之漱浣。 ○漱,素侯反。 浣,户管反。 "

[疏]"泉台者何"。

何解云:泉台之名,自前未有,今而言毁,故执不知问。

○注"庄公"至"漱浣"。

○解云:即庄二十一年"春,筑台于郎",传云"何以书?讥。 何讥尔?临民之所漱浣也"是也。

然则何以知泉台为郎台?正以彼传云"讥临民之所漱浣"书,与此泉台之义合故也。

郎台则曷为谓之泉台?未成为郎台,"未成时,但以地名之。 "既成为泉台。

"既成,更以所置名之。 "毁泉台何以书?讥。

何讥尔?筑之讥,毁之讥。

先祖为之,已毁之,不如勿居而已矣。

"但当勿居,令自毁坏,不当故毁,暴扬先祖之恶也。 筑毁讥同,知例皆时。 ○令,力呈反。 暴,步卜反。 "

[疏]注"筑毁"至"皆时"。

○解云:言筑毁讥同者,即上传云"筑之讥,毁之讥"是也。

言知例皆时者,正以此经文承月下,恐蒙月,故如此解。

楚人、秦人、巴人灭庸。

"○巴,布加反。 "

冬,十有一月,宋人弑其君处臼。

弑君者曷为或称名氏?或不称名氏?大夫弑君称名氏,贱者穷诸人;"贱者,谓士也。 士正自当称人。 ○处臼,二传作"杵臼"。 "大夫相杀称人,贱者穷诸盗。

贱者穷诸人者,言士先自称人,今弑君亦称人,故曰穷诸人矣。

云贱者穷诸盗者,言士之贱名不过于盗故也。

"降大夫使称人,降士使称盗者,所以别死刑有轻重也。 无尊上,非圣人,不孝者,斩首枭之;无营上,犯军法者,斩要;杀人者,刎ㄕ,故重者录,轻者略也。 不日者,内娶略贱之。 ○别,彼列反。 枭,古尧反。 要,一遥反。 刎,亡粉反。 头,如字。 本又作"ㄕ",音豆。 "

[疏]注"故重"至"略也"。

○解云:谓大夫弑君罪重,故称名氏责之深。

若大夫相杀,罪轻於犯君,故降称盗者,义之轻然也。

○注"不日"至"贱之"者,既说于上。

十有七年,春,晋人、卫人、陈人、郑人伐宋。

夏,四月,癸亥,葬我小君圣姜。

圣姜者何?文公之母也。

"○圣姜,二传作"声姜"。 "

[疏]"圣姜者何"。

○解云:欲言夫人,谥异其夫号;欲言为妾,而卒葬并不见,故执不知问。

齐侯伐我西鄙。

六月,癸未,公及齐侯盟于。

诸侯会于扈。

秋,公至自。

冬,公子遂如齐。

十有八年,春,王二月,丁丑,公薨于台下。

秦伯卒。

"秦穆公也。 至此卒者,因其贤。 ○伯,乙耕反,何云"穆公也"。 《左氏》:穆公子康公。 "

[疏]注"秦穆"至"其贤"。

○解云:正以秦是戎狄,《春秋》外之,往前以来未录其卒,今乃始书,故以贤解之。

而《左氏》为康公者,与此别。

《梁》无解。

夏,五月,戊戌,齐人弑其君商人。

"商人弑君贼,复见者,与大夫异。 齐人已君事之,杀之且当坐弑君。 ○复见,扶又反,下同;下贤遍反。 "

[疏]注"商人"至"弑君"。

○解云:《春秋》之义,诸是弑君之贼,皆不复见,所以贱之,是以宣六年书"晋赵盾、卫孙免侵陈",传云"赵盾弑君,此其复见何",注云"据宋督、郑归生、齐崔杼弑其君,后不复见";传又云"亲弑君者,赵穿也",注云"复见赵盾者,欲起亲弑者赵穿,非盾"是也。

今此商人於上十四年"弑其君舍"而复见者,正以其为君故也。

与大夫异者,齐人以君事之,杀之宜当坐弑君。

然则商人弑其君舍而存之,欲责臣子不讨贼故也,是以庄二十二年注云"不与念母而讥忌省者,本不事母则已,不当忌省,犹为商人责不讨贼",义亦通於此。

六月,癸酉,葬我君文公。

○秋,公子遂、叔孙得臣如齐。

"不举重者,讥鲁猥使二大夫出,虚国家,废政事,重录内也。 "

[疏]注"不举"至"内也"。

解云:书事举重,《春秋》之常,今而悉举,故解之。

《梁传》云"使举上客而不称介,不正其同伦而相为介,故列而数之也"者,亦是直举重之义也。

而言重录内者,正以外大夫未有并见者,於内唯有此经,及定六年"夏,季孙斯、仲孙何忌如晋"之文,故知正是重录内也。

冬,十月,子卒。

子卒者孰谓?谓子赤也。

何以不日?"据子般卒日。 "隐之也。

何隐尔?弑也。

弑则何以不日?"据子般卒日。 ○弑也,音试,下及注同。 "

[疏]注"据子般卒日"。

○解云:即庄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是也。

不忍言也。

"所闻世,臣子恩痛王父深厚,故不忍言其日,与子般异。 "

[疏]注"故不忍"至"般异"。

○解云:正以子般为所传闻之世故也,是以庄三十三年"子般卒"之下,何氏云"杀不去日见隐者,降子赤也"是。

夫人姜氏归于齐。

"归者,大归也。 夫死子杀贼人立,无所归留,故去也。 有去道书者,重绝不复反。 "

[疏]注"归者,大归也"。

○解云:凡言大归,一出不反之辞,若"纪侯大去其国"之类,故言归者大归也。

○注"有去"至"复反"。

○解云:正以常事不书故也。

季孙行父如齐。

莒弑其君庶其。

称国以弑何?"据莒人弑其君密州。 "

[疏]注"据莒"至"密州"。

○解云:即襄三十一年"十有一月,莒人弑其君密州"是也。

称国以弑者,众弑君之辞。

"一人弑君,国中人人尽喜,故举国以明失众,当坐绝也。 例皆时者,略之也。 "[疏]注"例皆"至"之也"。

解云:谓是失众而称国以弑者,皆书时以略之,即定十三年冬,"薛弑其君比"之属是也。

若然,昭二十七年"夏,四月,吴弑其君僚",亦是称国而书月者,彼非失众,但以见弑之义,故不书时贱之,是以何氏云"不书阖闾弑其君者,为季子讳,明季子不忍父子兄弟自相弑,让国阖闾,欲其享之,故为没其罪也","月者,非失众见弑,故不略之"者是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