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 卷第十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 卷第十 董仲舒

深察名号第三十五

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

名者,大理之首章也,录其首章之意,以窥其中之事,则是非可知,逆顺自着,其几通于天地矣。

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

古之圣人,謞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

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謞而效也,謞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名号异声而同本,皆鸣号而达天意者也。

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

五号自赞,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众于号,号其大全。

名也者,名其别离分散也,号凡而略,名详而目,目者,遍辨其事也,凡者,独举其大也。

享鬼神者号一,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

猎禽兽者号一,曰田;田之散名:春苗、秋搜,冬狩,夏猕;无有不皆中天意者。

物莫不有凡号,号莫不有散名如是。

是故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

诗曰:"维号斯言,有伦有迹。"

此之谓也。

深察王号的大意,其中有五科:皇科、方科、匡科、黄科、往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王。

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匡也,王者,黄也,王者,往也。

是故王意不普大而皇,则道不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则德不能匡铉周遍;德不能匡铉周遍,则美不能黄;美不能黄,则四方不能往;四方不能往,则不全于王。

故曰:天覆无外,地载兼爱,风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王术之谓也。

深察君号之大意,其中亦有五科:元科,原科,权科,温科,群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谓之君。

君者,元也,君者,原也,君者,权也,君者,温也,君者,群也。

是故君意不比于元,则动而失本;动而失本,则所为不立;所为不立,则不效于原;不效于原,则自委舍;自委舍,则化不行;用权于变,则失中适之宜;失中适之宜,则道不平、德不温;道不平、德不温,则众不亲安;众不亲安,则离散不群;离散不群,则不全于君。

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

故凡百讥有黮黮者,各反其真,则黮黮者还昭昭耳。

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于是非也,犹绳之审于曲直也。

诘其名实,观其离合,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

今世闇于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试反性之名?性之名,非生与?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

性者,质也,诘性之质于善之名,能中之与?既不能中矣,而尚谓之质善,何哉?性之名不得离质,离质如毛,则非性已,不可不察也。

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故名霣石,则后其五,言退鹢,则先其六。

圣人之谨于正名如此,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五石六鹢之辞是也。

●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心也,故心之为名,●也。

人之受气苟无恶者,心何●哉?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诚,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

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天有阴阳禁,身有情欲●,与天道一也。

是以阴之行不得干春夏,而月之魄常厌于日光,占全占伤。

天之禁阴如此,安得不损其欲而辍其情以应天?天所禁,而身禁之,故曰身犹天也,禁天所禁,非禁天也。

必知天性不乘于教,终不能●。

察实以为名,无教之时,性何遽若是?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

天之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性,止之外谓人事,事在性外,而性不得不成德。

民之号,取之瞑也,使性而已善,则何故以瞑为号?以霣者言,弗扶将,则颠陷猖狂,安能善。

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

今万民之性,有其质而未能觉,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

当其未觉,可谓有善质,而未可谓善,与目之瞑而觉,一概之比也。

静心徐察之,其言可见矣。

性而瞑之未觉,天所为也;效天所为,为之起号,故谓之民。

民之为言,固犹瞑也,随其名号,以入其理,则得之矣。

是正名号者于天地,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性情相与为一瞑,情亦性也,谓性已善,奈其情何?故圣人莫谓性善,累其名也。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穷论者无时受也。

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

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成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今案其真质而谓民性已善者,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

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其设名不正,故弃重任而违大命,非法言也。

春秋之辞,内事之待外者,从外言之。

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与性则多累而不精,自成功而无贤圣,此世长者之所误出也,非春秋为辞之术也。

不法之言,无验之说,君子之所外,何以为哉!或曰:"性有善端,心有善质,尚安非善?"应之曰:"非也。 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 比类率然,有何疑焉。"

天生民有六经,言性者不当异,然其或曰性也善,或曰性未善,则所谓善者,各异意也。

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善于禽兽,则谓之善,此孟子之善。

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此圣人之善也。

是故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得见有常者,斯可矣。"

由是观之,圣人之所谓善,未易当也,非善于禽兽则谓之善也,使动其端善于禽兽则可谓之善,善奚为弗见也?夫善于禽兽之未得为善也,犹知于草木而不得名知,万民之性善于禽兽而不得名善,知之名乃取之圣。

圣人之所命,天下以为正,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以为无王之世,不教之民,莫能当善,善之难当如此,而谓万民之性皆能当之,过矣。

质于禽兽之性,则万民之性善矣;质于人道之善,则民性弗及也。

万民之性善于禽兽者许之,圣人之所谓善者弗许,吾质之命性者,异孟子。

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已善;吾上质于圣人之所为,故谓性未善,善过性,圣人过善。

春秋大元,故谨于正名,名非所始,如之何谓未善已善也。

实性第三十六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今谓性已善,不几于无教而如其自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且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质无教之时,何遽能善。

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

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岂敢美辞,其实然也。

天之所为,止于茧麻与禾,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以性为善,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质朴之能至也,故不可谓性。

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之所名,天下以为正。

今按圣人言中本无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见之矣,使万民之性皆已能善,善人者何为不见也,观孔子言此之意,以为善甚难当;而孟子以为万民性皆能当之,过矣。

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

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缲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

性者,宜知名矣,无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善所自有,则教训已非性也。

是以米出于粟,而粟不可谓米;玉出于璞,而璞不可谓玉;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其比多在物者为然,在性者以为不然,何不通于类也?卵之性未能作雏也,茧之性未能作丝也,麻之性未能为缕也,粟之性未能为米也。

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真其义也,真其情也,乃以为名。

名霣石,则后其五,退飞,则先其六,此皆其真也。

圣人于言,无所苟而已矣。

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质而不以善性,其名不正,故不受也。

诸侯第三十七

生育养长,成而更生,终而复始其事,所以利活民者无已,天虽不言,其欲赡足之意可见也。

古之圣人见天意之厚于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为其远者,目不能见,其隐者,耳不能闻,于是千里之外,割地分民,而建国立君,使为天子视所不见,听所不闻,朝者召而闻之也,诸侯之为言犹诸候也。

五行对第三十八

河间献王问温城董君曰:"孝经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 ’何谓也?"对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 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 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 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 故五行者,五行也。 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 故曰:夫孝者,天之经也。 此之谓也。"

王曰:"善哉!天经既得闻之矣,愿闻地之义。"

对曰:"地出云为雨,起气为风,风雨者,地之所为,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于天,命若从天气者,故曰天风天雨也,莫曰地风地雨也;勤劳在地,名一归于天,非至有义,其庸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 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名秋,水名冬,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以加矣。 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盛于黄,此谓孝者地之义也。"

王曰:"善哉!"第三十九[阙]

第四十[阙]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