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 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八周弘正 弟弘直 弘直子确 袁宪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陈书
《陈书》 卷二十四列传第十八周弘正 弟弘直 弘直子确 袁宪 姚思廉

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晋光禄大夫顗之九世孙也。

祖颙,齐中书侍郎,领著作。

父宝始,梁司徒祭酒。

弘正幼孤,及弟弘让、弘直,俱为伯父侍中护军舍所养。

年十岁,通《老子》、《周易》,舍每与谈论,辄异之,曰:"观汝神情颖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

河东裴子野深相赏纳,请以女妻之。

十五,召补国子生,仍于国学讲《周易》,诸生传习其义。

以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学司以其日浅,弗之许焉。

博士到洽议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虽曰诸生,实堪师表,无俟策试。"

起家梁太学博士。

晋安王为丹阳尹,引为主簿。

出为鄴令,丁母忧去职。

服阕,历曲阿、安吉令。

普通中,初置司文义郎,直寿光省,以弘正为司义侍郎。

中大通三年,梁昭明太子薨,其嗣华容公不得立,乃以晋安王为皇太子,弘正乃奏记曰:窃闻捴谦之象,起于羲、轩爻画,揖让之源,生于尧、舜禅受,其来尚矣,可得而详焉。

夫以庙堂、汾水,殊途而同归,稷、契、巢、许,异名而一贯,出者称为元首,处者谓之外臣,莫不内外相资,表里成治,斯盖万代同规,百王不易者也。

暨于三王之世,浸以陵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乃至七国争雄,刘项竞逐,皇汉扇其俗,有晋扬其波,谦让之道废,多历年所矣。

夫文质递变,浇淳相革,还朴反古,今也其时。

伏惟明大王殿下,天挺将圣,聪明神武,百辟冠冕,四海归仁。

是以皇上发德音,下明诏,以大王为国之储副,乃天下之本焉。

虽复夏启、周诵,汉储、魏两,此数君者,安足为大王道哉。

意者愿闻殿下抗目夷上仁之义,执子臧大贤之节,逃玉舆而弗乘,弃万乘如脱屣,庶改浇竞之俗,以大吴国之风。

古有其人,今闻其语,能行之者,非殿下而谁?能使无为之化,复兴于邃古,让王之道,不坠于来叶,岂不盛欤!岂不盛欤!

弘正陋学书生,义惭稽古,家自汝、颍,世传忠烈,先人决曹掾燕抗辞九谏,高节万乘,正色三府,虽盛德之业将绝,而狂直之风未坠。

是以敢布腹心,肆其愚瞽。

如使刍言野说,少陈于听览,纵复委身烹鼎之下,绝命肺石之上,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其抗直守正,皆此类也。

累迁国子博士。

时于城西立士林馆,弘正居以讲授,听者倾朝野焉。

弘正启梁武帝《周易》疑义五十条,又请释《干》、《坤》、《二系》曰:"臣闻《易》称立以尽意,系辞以尽言,然后知圣人之情,几可见矣。 自非含微体极,尽化穷神,岂能通志成务,探赜致远。 而宣尼比之桎梏,绝韦编于漆字,轩辕之所听莹,遗玄珠于赤水。 伏惟陛下一日万机,匪劳神于瞬息,凝心妙本,常自得于天真,圣智无以隐其几深,明神无以沦其不测。 至若爻画之苞于《六经》,文辞之穷于《两系》,名儒剧谈以历载,鸿生抵掌以终年,莫有试游其籓,未尝一见其涘。 自制旨降谈,裁成《易》道,析至微于秋毫,涣曾冰于幽谷。 臣亲承音旨,职司宣授,后进诜诜,不无传业。 但《干》、《坤》之蕴未剖,《系》表之妙莫诠,使一经深致,尚多所惑。 臣不涯庸浅,轻率短陋,谨与受业诸生清河张讥等三百一十二人,于《干》、《坤》、《二系》、《象》、《爻》未启,伏愿听览之闲,曲垂提训,得使微臣钻仰,成其笃习,后昆好事,专门有奉。 自惟多幸,欢沐道于尧年,肄业终身,不知老之将至。 天尊不闻,而冒陈请,冰谷置怀,罔识攸厝。"

诏答曰:"设《卦》观象,事远文高,作《系》表言,辞深理奥,东鲁绝编之思,西伯幽忧之作,事逾三古,人更七圣,自商瞿禀承,子庸传授,篇简湮没,岁月辽远。 田生表菑川之誉,梁丘擅琅邪之学,代郡范生,山阳王氏,人藏荆山之宝,各尽玄言之趣,说或去取,意有详略。 近搢绅之学,咸有稽疑,随答所问,已具别解。 知与张讥等三百一十二人须释《干》、《坤》、《文言》及《二系》,万机小暇,试当讨论。"

弘正博物知玄象,善占候。

大同末,尝谓弟弘让曰:"国家厄运,数年当有兵起,吾与汝不知何所逃之。"

及梁武帝纳侯景,弘正谓弘让曰:"乱阶此矣。"

京城陷,弘直为衡阳内史,元帝在江陵,遗弘直书曰:"适有都信,贤兄博士平安。 但京师搢绅,无不附逆,王克已为家臣,陆缅身充卒伍,唯有周生,确乎不拔。 言及西军,潺湲掩泪,恒思吾至,如望岁焉,松柏后凋,一人而已。"

王僧辩之讨侯景也,弘正与弘让自拔迎军,僧辩得之甚喜,即日启元帝,元帝手书与弘正曰:"獯丑逆乱,寒暑亟离,海内相识,零落略尽。 韩非之智,不免秦狱,刘歆之学,犹弊亡新,音尘不嗣,每以耿灼。 常欲访山东而寻子云,问关西而求伯起,遇有今信,力附相闻,迟比来邮,慰其延伫。"

仍遣使迎之,谓朝士曰:"晋氏平吴,喜获二陆,今我破贼,亦得两周,今古一时,足为连类。"

及弘正至,礼数甚优,朝臣无与比者。

授黄门侍郎,直侍中省。

俄迁左民尚书,寻加散骑常侍。

元帝尝著《金楼子》,曰:"余于诸僧重招提琰法师,隐士重华阳陶贞白,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于义理,清转无穷,亦一时之名士也。"

及侯景平,僧辩启送秘书图籍,敕弘正雠校。

时朝议迁都,朝士家在荆州者,皆不欲迁,唯弘正与仆射王裒言于元帝曰:"若束脩以上诸士大夫微见古今者,知帝王所都本无定处,无所与疑。 至如黔首万姓,若未见舆驾入建鄴,谓是列国诸王,未名天子。 今宜赴百姓之心,从四海之望。"

时荆陕人士咸云王、周皆是东人,志愿东下,恐非良计。

弘正面折之曰:"若东人劝东,谓为非计,君等西人欲西,岂成良策?"元帝乃大笑之,竟不还都。

及江陵陷,弘正遁围而出,归于京师,敬帝以为大司马王僧辩长史,行扬州事。

太平元年,授侍中,领国子祭酒,迁太常卿、都官尚书。

高祖受禅,授太子詹事。

天嘉元年,迁侍中、国子祭酒,往长安迎高宗。

三年,自周还,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领慈训太仆。

废帝嗣位,领都官尚书,总知五礼事。

仍授太傅长史,加明威将军。

高宗即位,迁特进,重领国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加扶。

太建五年,授尚书右仆射,祭酒、中正如故。

寻敕侍东宫讲《论语》、《孝经》。

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

弘正特善玄言,兼明释典,虽硕学名僧,莫不请质疑滞。

六年,卒于官,时年七十九。

诏曰:"追远褒德,抑有恒规。 故尚书右仆射、领国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弘正,识宇凝深,艺业通备,辞林义府,国老民宗,道映庠门,望高礼阁,卒然殂殒,朕用恻然。 可赠侍中、中书监,丧事所须,量加资给。"

便出临哭。

谥曰简子。

所著《周易讲疏》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庄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经疏》两卷,《集》二十卷,行于世。

子坟,官至吏部郎。

弘正二弟:弘让,弘直。

弘让性简素,博学多通,天嘉初,以白衣领太常卿、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

弘直字思方,幼而聪敏。

解褐梁太学博士,稍迁西中郎湘东王外兵记室参军,与东海鲍泉、南阳宗懔、平原刘缓、沛郡刘同掌书记。

入为尚书仪曹郎。

湘东王出镇江、荆二州,累除录事咨议参军,带柴桑、当阳二县令。

及梁元帝承制,授假节、英果将军、世子长史。

寻除智武将军、衡阳内史。

迁贞毅将军、平南长史、长沙内史,行湘州府州事,湘滨县侯,邑六百户。

历邵陵、零陵太守、云麾将军、昌州刺史。

王琳之举兵也,弘直在湘州,琳败,乃还朝。

天嘉中,历国子博士、庐陵王长史、尚书左丞、领羽林监、中散大夫、秘书监,掌国史。

迁太常卿、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

太建七年,遇疾且卒,乃遗疏敕其家曰:"吾今年已来,筋力减耗,可谓衰矣,而好生之情,曾不自觉,唯务行乐,不知老之将至。 今时制云及,将同朝露,七十余年,颇经称足,启手告全,差无遗恨。 气绝已后,便买市中见材,材必须小形者,使易提挈。 敛以时服,古人通制,但下见先人,必须备礼,可著单衣裙衫故履。 既应侍养,宜备纷兑,或逢善友,又须香烟,棺内唯安白布手巾、粗香炉而已,其外一无所用。"

卒于家,时年七十六。

有集二十卷。

子确。

确字士潜,美容仪,宽大有行检,博涉经史,笃好玄言,世父弘正特所钟爱。

解褐梁太学博士、司徒祭酒、晋安王主簿。

高祖受禅,除尚书殿中郎,累迁安成王限内记室。

高宗即位,授东宫通事舍人,丁母忧,去职。

及欧阳纥平,起为中书舍人,命于广州慰劳,服阕,为太常卿。

历太子中庶子、尚书左丞、太子家令,以父忧去职。

寻起为贞威将军、吴令,确固辞不之官。

至德元年,授太子左卫率、中书舍人,迁散骑常侍,加贞威将军、信州南平王府长史,行扬州事,为政平允,称为良吏。

迁都官尚书。

祯明初,遘疾、卒于官,时年五十九。

诏赠散骑常侍、太常卿,官给丧事。

袁宪,字德章,尚书左仆射枢之弟也。

幼聪敏,好学,有雅量。

梁武帝修建庠序,别开五馆,其一馆在宪宅西,宪常招引诸生,与之谈论,每有新议,出人意表,同辈咸嗟服焉。

大同八年,武帝撰《孔子正言章句》,诏下国学,宣制旨义。

宪时年十四,被召为国子《正言》生,谒祭酒到溉,溉目而送之,爱其神彩。

在学一岁,国子博士周弘正谓宪父君正曰:"贤子今兹欲策试不?"君正曰:"经义犹浅,未敢令试。"

居数日,君正遣门下客岑文豪与宪候弘正,会弘正将登讲坐,弟子毕集,乃延宪入室,授以麈尾,令宪树义。

时谢岐、何妥在坐,弘正谓曰:"二贤虽穷奥赜,得无惮此后生耶!"何、谢于是递起义端,深极理致,宪与往复数番,酬对闲敏。

弘正谓妥曰:"恣卿所问,勿以童稚相期。"

时学众满堂,观者重沓,而宪神色自若,辩论有余。

弘正请起数难,终不能屈,因告文豪曰:"卿还咨袁吴郡,此郎已堪见代为博士矣。"

时生徒对策,多行贿赂,文豪请具束脩,君正曰:"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学司衔之。

及宪试,争起剧难,宪随问抗答,剖析如流,到溉顾宪曰:"袁君正其有后矣。"

及君正将之吴郡,溉祖道于征虏亭,谓君正曰:"昨策生萧敏孙、徐孝克,非不解义,至于风神器局,去贤子远矣。"

寻举高第。

以贵公子选尚南沙公主,即梁简文之女也。

大同元年,释褐秘书郎。

太清二年,迁太子舍人。

侯景寇逆,宪东之吴郡,寻丁父忧,哀毁过礼。

敬帝承制,征授尚书殿中郎。

高祖作相,除司徒户曹。

永定元年,授中书侍郎,兼散骑常侍。

与黄门侍郎王瑜使齐,数年不遣,天嘉初乃还。

四年,诏复中书侍郎,直侍中省。

太建元年,除给事黄门侍郎,仍知太常事。

二年,转尚书吏部侍郎,寻除散骑常侍,侍东宫。

三年,迁御史中丞,领羽林监。

时豫章王叔英不奉法度,逼取人马,宪依事劾奏,叔英由是坐免黜,自是朝野皆严惮焉。

宪详练朝章,尤明听断,至有狱情未尽而有司具法者,即伺闲暇,常为上言之,其所申理者甚众。

尝陪宴承香阁,宾退之后,高宗留宪与卫尉樊俊徙席山亭,谈宴终日。

高宗目宪而谓俊曰"袁家故为有人",其见重如此。

五年,入为侍中。

六年,除吴郡太守,以父任固辞不拜,改授明威将军、南康内史。

九年,秩满,除散骑常侍,兼吏部尚书,寻而为真。

宪以久居清显,累表自求解任。

高宗曰:"诸人在职,屡有谤书。 卿处事已多,可谓清白,别相甄录,且勿致辞。"

十三年,迁右仆射,参掌选事。

先是宪长兄简懿子为左仆射,至是宪为右仆射,台省内目简懿为大仆射,宪为小仆射,朝廷荣之。

及高宗不豫,宪与吏部尚书毛喜俱受顾命。

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宪指麾部分,预有力焉。

后主被疮病笃,执宪手曰:"我儿尚幼,后事委卿。"

宪曰:"群情喁喁,冀圣躬康复,后事之旨,未敢奉诏。"

以功封建安县伯,邑四百户,领太子中庶子,余并如故。

寻除侍中、信威将军、太子詹事。

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释奠之礼,宪于是表请解职,后主不许,给扶二人,进号云麾将军,置佐史。

皇太子颇不率典训,宪手表陈谏凡十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太子虽外示容纳,而心无悛改。

后主欲立宠姬张贵妃子始安王为嗣,尝从容言之,吏部尚书蔡征顺旨称赏,宪厉色折之曰:"皇太子国家储嗣,亿兆宅心。 卿是何人,轻言废立!"夏,竟废太子为吴兴王。

后主知宪有规谏之事,叹曰"袁德章实骨鲠之臣",即日诏为尚书仆射。

祯明三年,隋军来伐,隋将贺若弼进烧宫城北掖门,宫卫皆散走,朝士稍各引去,惟宪卫侍左右。

后主谓宪曰:"我从来待卿不先余人,今日见卿,可谓岁寒知松柏后凋也。"

后主遑遽将避匿,宪正色曰:"北兵之入,必无所犯,大事如此,陛下安之。 臣愿陛下正衣冠,御前殿,依梁武见侯景故事。"

后主不从,因下榻驰去。

宪从后堂景阳殿入,后主投下井中,宪拜哭而出。

京城陷,入于隋,隋授使持节、昌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昌州刺史。

开皇十四年,诏授晋王府长史。

十八年卒,时年七十。

赠大将军,安城郡公,谥曰简。

长子承家,仕隋至秘书丞、国子司业。

史臣曰:梁元帝称士大夫中重汝南周弘正,信哉斯言也!观其雅量标举,尤善玄言,亦一代之国师矣。

袁宪风格整峻,徇义履道。

韩子称为人臣委质,心无有二。

宪弗渝终始,良可嘉焉。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