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中和是就性情说。
大抵心之体是性,性不是个别物,只是心中所具之理耳。
只这理动出外来便是情。
中是未接事物,喜怒哀乐未发时,浑沦在这里,无所偏倚,即便是性。
及发出来,喜便偏于喜,怒便偏于怒,不得谓之中矣。
然未发之中,只可言不偏不倚,却下不得过不及字。
及发出来皆中节,方谓之和。
和是无所乖戾,只里面道理发出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无所乖戾于理,便是中节。
中节亦只是得其当然之理,无些过,无些不及,与是理不相拂戾,故名之曰和耳。
中者,天下之大本,只是浑沦在此,万般道理都从这里出,便为大本。
和者,天下之达道,只是这里动出,万般应接,无少乖戾而无所不通,是为达道。
中有二义:有已发之中,有未发之中。
未发是性上论,已发是就事上论。
已发之中,当喜而喜,当怒而怒,那恰好处,无过不及,便是中。
此中即所谓和也。
所以周子通书亦曰:中者,和也。
是指已发之中而言也。
尧舜禹"允执厥中",皆是已发之中。
若是里面浑沦未发,未有形影,如何执得?及发出来方可执。
此事合当如此,彼事合当如彼,方有个恰好准则,无太过不及处,可得而操执之也。
中庸篇只举喜怒哀乐四者,只是举个大纲而已。
其实从里面发出来底,当然而然,无所拂于理者,都是和。
释氏之论,大概欲灭情以复性。
李翱作复性论二篇,皆是此意。
翱虽与韩文公游,文公学无渊源,见理不明莹,所以流入释氏去。
释氏要喜怒哀乐百念都无,如何无得?只是有正与不正耳。
正底便是天理,不正底便是人欲。
大抵中和之中,是专主未发而言。
中庸之中,却又是含二义:有在心之中,有在事物之中。
所以文公解中庸二字,必合内外而言,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可谓确而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