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新校正抱朴子内篇序诸子多有宋元以来及近人校正刊本。
唯抱朴子仅明卢舜治本行世。
五柳居陶大使曾假之于予,增刊入汉魏丛书,其所讹脱,亦未暇校订也。
道藏本较完善,但见者颇□。
予所藏又有天一阁钞本内篇太半部,及卢学士文弨手校明刻本。
顾茂才广圻有叶林宗家钞本及明嘉靖时沈藩刊本,大略皆与藏本相同。
爰合以校订,厘其错简,改其误字,而此书始可省读。
考稚川自序暨隋唐史志,俱分内外篇,一属道家,一属儒家。
而卢本兼刻,改并卷第,辄总题之为抱朴子。
遂致诸家书目,牵连入录,不能分晰,亦可病也。
今所校正,欲使别行,以复旧观。
嘉庆壬申,继观察昌司漕江安,驻节石城,与方制府维甸时相过从。
观察敦素好古,兼通道释二典,思搜罗放佚,嘉惠后学。
如宋代刊板官库,及明人书帕之例。
适予及方制府顾茂才校定是书,因先以内篇付梓人。
今年观察擢臬关中,印本就正,庶其始终商搉焉。
江宁道藏在朝天宫,仍借来覆审一过,书中多依之。
有依别本校改者,则注明藏本作某。
其更定错简,及寻按词义,旁据他书,勘正各条,亦一一注明,以谂后人。
第十七卷登涉篇诸符,各本缩写,多失形似,今全从道藏影摹,俾传其真云。
癸酉岁十月阳湖孙星衍撰。
抱朴子内篇目录畅玄卷第一仙药卷第十一论仙卷第二辨问卷第十二对俗卷第三极言卷第十三金丹卷第四勤求卷第十四至理卷第五杂应卷第十五微旨卷第六黄白卷第十六塞难卷第七登涉卷第十七释滞卷第八地真卷第十八道意卷第九遐览卷第十九明本卷第十袪惑卷第二十右目录依道藏本定。
按抱朴子内篇叙云,别为此一部名曰内篇,凡二十卷,与外篇各起次第也。
又外篇自叙云,凡着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
又云,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
其外篇言人闲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隋书经籍志内篇亦属道家,与外篇分行。
道藏虽并收外篇,原未合为一部。
观其内篇之后,外篇之前,以抱朴子别旨一种闲隔之,可晓然矣。
明人刻此书,从道藏取出,而不知其为三种,遂总名曰抱朴子,非也。
今校刊内篇二十卷,不连外篇,以复葛氏之旧,兼正明人之误。
旧唐书经籍志及各家书目俱为二十卷。
隋志二十一卷,音一卷者,或加序目及音为二十二卷也。
音久不传。
道藏序在第一卷前,故不复列数云。
或疑别旨既自为一种,何以不见于自叙。
考道藏所收,又有抱朴子养生论及稚川真人较证术一卷,抱朴子神仙金汋经三卷,葛稚川金木万灵论,俱不见于自叙。
然则别旨,正同斯例,盖皆非稚川所撰也。
嘉庆十六年十月五松居士孙星衍叙录。
校刊抱朴子内篇序
道家宗旨,清净冲虚而已。
其弊或流为权谋,或流为放诞,无所谓金丹仙药、黄白玄素、吐纳导引、禁祝符箓之术也。
秦汉方士,绝不附会老子。
即依讬黄帝,亦非道家之说。
汉书艺文志以黄帝诸篇,分属道家神仙,盖本七略。
七略又本于别录。
刘子政固诵习鸿宝,笃信神仙者,而典校秘书,仍别方技于诸子之外,不相殽也。
东汉之季,桓帝好神仙,祠老子。
张陵之子衡,使人为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都习。
神仙之附会道家,实昉于此。
抱朴子内篇,古之神仙家言也。
虽自以内篇属之道家,然所举仙经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种,绝无道家诸子。
且谓老子泛论较略,庄子文子关尹喜之徒,祖述黄老,永无至言,去神仙千亿里。
寻其旨趣,与道家判然不同。
又后世学仙者,奉魏伯阳为正宗。
是书偶及伯阳内篇之名,并无一语称述,惟神仙传中言参同契假爻象以说作丹之意而已。
是稚川之学,匪特与道家异,并与后世神仙家无几微之合。
余尝谓汉之仙术,元与黄老分途。
魏晋之世,玄言日盛,经术多歧。
道家自诡于儒,神仙遂溷于道。
然第假借其名,不易其实也。
迨及宋元,乃缘参同炉火而言内丹,炼养阴阳,混合元气,斥服食胎息为小道,金石符祝为旁门,黄白玄素为邪术,惟以性命交修,为谷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诀。
其说旁涉禅宗,兼附易理,袭微重妙,且欲并儒释而一之。
自是而汉晋相传神仙之说,尽变无余,名实交溷矣。
然则葛氏之书,墨守师传,不矜妙悟。
譬之儒者说经,其神仙家之汉学乎!
孙伯渊漕司,笃好古义,兼综九流,以明刻抱朴子及天一阁钞本错乱脱误,手自校雠,复属余与顾涧●各以家藏诸本,参证他书,覆校数过,伯渊叙录篇目,将以刊行。
余因举神仙与道家者流,古今分合之故,论次为序,览者或有考焉。
嘉庆十七年七月甲戌桐城方维甸撰。
按明刻抱朴子于内篇之后,附入别旨一篇,专论吐纳导引,与内篇本意不合,辞义亦甚浅近,不似晋人手笔。
考之稚川自叙,本无此书。
隋唐诸志,皆不着录。
惟宋史艺文志道家有抱朴子别旨二卷。
注云,不知作者。
亦不谓为稚川所着也。
晚出之书,元不可信。
且今本五百六十余言,不盈一卷,并非宋元旧本。
故削去之,不复附于篇末云。
维甸又跋。
葛洪撰述书目表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抱朴子内篇序。
抱朴子外篇自叙。
隋志作二十一卷。
今存。
抱朴子外篇五十卷自叙。
隋志作三十卷,并云梁有五十一卷。
今存。
碑颂诗赋百卷自叙。
晋书本传颂作诔。
仙苑编珠引陈马枢道学传同。
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自叙。
本传作檄移章表。
神仙传十卷自叙。
本传。
今存。
隐逸传十卷自叙。
本传。
兵事方伎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自叙。
本传作方伎杂事。
金匮药方一百卷本传。
玉函方一百卷抱朴子杂应篇。
疑即前金匮药方。
肘后要急方四卷本传。
杂应篇作救卒方三卷。
隋志作肘后方六卷。
旧唐志作肘后救卒方四卷。
四库全书目录作肘后备急方八卷。
今存。
道藏正一部肘后备急方八卷,误题作葛仙翁。
神仙服食药方十卷隋志。
太清神仙服食经五卷新唐志。
服食方四卷唐释法琳辨正论卷九。
玉函煎方五卷隋志。
黑发酒方一卷崇文总目。
通志略。
浑天论晋书天文志。
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
"简称补晋志"
幙阜山记一卷补晋志。
潮说补晋志。
略见于外篇佚文。
兵法孤虚月时秘要法一卷新唐志。
阴符十德经一卷新唐志。
抱朴子军术补晋志。
云此外篇中佚篇也,严可均全晋文辑得四十二条。
今别录其目。
金木万灵诀一卷宋志通志略。
今存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盖删改金丹篇而成。
太清玉碑子一卷宋志。
葛洪与郑思远问答。
今存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大丹问答一卷今存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还丹肘后诀三卷今存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四家要诀一卷通志略。
集刘向、陵阳子、抱朴子、狐刚子所记炼丹事。
抱朴子养生论一卷宋志。
今存道藏洞神部方法类。
稚川真人校证术一卷今存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神仙金汋经三卷通志略不着撰人。
今存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严可均曰:抱朴子养生论,前半即地真篇也,后半与极言篇相辅。
稚川真人校证术是后人所演。
神仙金汋经三卷,其中下二卷,即金丹篇也。
见铁桥漫稿卷六代继莲龛为抱朴子叙。
孙诒让札移十抱朴子微旨条云:金汋经,晋宋间人依傅抱朴子假讬为之。
要用字苑一卷旧唐志。
颜氏家训书证篇作字苑。
马国翰有辑佚本。
史记钞十四卷新唐志。
汉书钞三十卷隋志。
后汉书钞三十卷旧唐志。
良吏传十卷本传。
集异传十卷本传。
西京杂记六卷旧唐志。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子部十二云:旧本或题汉刘歆撰,或题晋葛洪撰,实则梁吴均撰。
但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子部七考定为葛洪作。
今存。
汉武内传一卷隋志不着撰人。
文廷式补晋志云:日本见在书目题葛洪,今从之。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子部七考定为晋葛洪撰。
今存道藏洞真部记传类。
老子道德经序诀二卷旧唐志。
修撰庄子十七卷释法琳辨正论。
补晋志。
丧服变除一卷隋志。
遯甲肘后立成囊中秘一卷隋志。
登涉篇作囊中立成。
遯甲返覆图一卷隋志。
遯甲要用四卷隋志。
遯甲秘要一卷隋志。
遯甲要一卷隋志。
三元遯甲图三卷旧唐志。
龟决二卷隋志。
周易杂占十卷隋志。
抱朴君书隋志集部。
序房内秘术一卷隋志称葛氏撰。
新唐志。
或即葛洪。
太一真君固命歌一卷宋志。
抱朴子别旨一篇通志略。
今存道藏太清部。
盖后人掇辑吐纳导引之诀而成,殆与胎息术相类。
胎息要诀一卷通志略。
胎息术一卷补晋志。
郭文传补晋志。
明案: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
与葛洪同时亦遭世乱而隐者。
先洪卒。
见晋书隐逸本传。
五金龙虎歌一卷崇文总目。
五岳真形图文一卷崇文总目。
老子戒经一卷通志略。
关中记一卷宋志。
玉海引中兴书目。
马阴二君内传一卷宋志。
隐沦杂诀一卷宋志。
明案抱朴子杂应篇答问隐沦之道,或为杂诀之所本。
元始上真众仙记一卷宋志。
今存道藏洞真部谱箓类。
刘师培读道藏记云:此书"次行题葛洪枕中记五字,中志各仙官位号及治所,即今所传枕中记也"。
明案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另有枕中记一卷,言养生接命之术,与众仙记内容迥异。
通志略着录唐孙思邈枕中记一卷,未知孰是。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枕中书一卷,旧本题晋葛洪撰。
考隋、唐、宋蓺文志但有墨子枕中记及枕中素书,而无葛洪枕中书。
此本"枕中书"一名元始上真众仙记。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九谓枕中书提到许穆与许玉斧,而洪当长于穆,许玉斧更其后辈,二人之去世,洪皆不及见,安得取而着之书中。
是枕中书"上真众仙记"之"不出于"葛"洪亦明矣"。
余先生之说是。
抱朴子玉策记补晋志。
明案此盖抱朴子引玉策记,非葛洪所撰之玉策记也。
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九狐第十三条引抱朴子玉策记曰:"狐及狸狼,皆寿八百岁,满三百岁暂变为人形"。
正是抱朴子对俗篇引玉策记之语"参校敦煌残卷文字"。
遐览篇已着录玉策记一卷,足征葛洪曾见其书。
而初学记始误以玉策记属抱朴子。
严可均铁桥漫稿卷六云此记恐后人依讬之书。
亦不确。
余意并非后人有意假讬,实乃唐人徐坚辈误题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