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三军
国有三军何?所以戒非常,伐无道,尊宗庙,重社稷,安不忘危也。
何以言有三军也?《论语》曰:"子行三军,则谁与?"《诗》云:"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三军者何法?法天、地、人也。
以为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师二千五百人,师为一军,六师一万五千人也。
《传》曰:"一人必死,十人不能当;百人必死,千人不能当;千人必死,万人不能当;万人必死,横行天下。"
虽有万人,犹谦让自以为不足,故复加五千人,因法月数。
月者,群阴之长也。
十二月足以穷尽阴阳备物成功。
二千人亦足以征伐不义,致太平也。
《谷梁传》曰:"天子有六军,诸侯上国三军,次国二军,下国一军。"
诸侯所以一军者何?诸侯,蕃屏之臣也,任兵革之重,距一方之难,故得有一军也。
王者征伐,所以必皮弁素帻何?伐者凶事,素服,示有凄怆也。
伐者质,故衣古服。
《礼》曰:"三王共皮弁素帻,服亦皮素帻,又招虞人,亦皮弁。"
知伐亦皮。
王者将出,辞于祢;还,格祖、祢者,言子辞面之礼,尊亲之义也。
《王制》曰:"王者将出,类于上帝,宜于社,造于祢。"
《尚书》曰:"归假于艺祖。"
出所以告天?至告祖无二元后。
庙后告者。
示不敢留尊者之命也。
告天何。
示不敢自专也,非出辞反面之道也,与宗庙异义。
还不复告天者,天道质无内外,故不复告也。
《尚书》言:"归假于祖祢。"
不见告于天,知不告也。
王者受命,质家先伐,文家先正何?质家之天命己也,使己诛无道,今诛,得为王,故先伐。
文家言天命已成,为王者乃得诛伐王者耳,故先改正朔也。
又改正朔者,文代其质也。
文者先其文,质者先其质,故《论语》曰:"予小子履,敢昭告于皇天上帝。"
此汤伐桀告天,用尤家之法也。
《诗》云:"命此文王,于周于京。"
此言文王诛伐,故改号为周,易邑为京也,明天著忠臣孝子之义也。
汤亲北面称臣而事桀,不忍相诛也。
《礼》曰:"汤放桀,武伐纣时也。"
王法天诛者,天子自出者,以为王者乃天之所立,而欲谋危社稷,故自出,重天命也。
犯王法,使方伯诛之。
《尚书》曰:"命予惟恭行天之罚。"
此所以言开自出伐有扈也。
《王制》曰:"赐之弓矢,乃得专征伐。"
犯王诛者也。
大夫将兵出,必不御者,欲盛其威,使士卒一意系心也。
故但闻将军令,不闻君命也,明进退大夫也。
《春秋传》曰:"此受命于君,如伐齐则还何?大其不伐丧也。"
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也。
天子遣将军必于庙何?示不敢自专也。
独于祖庙何?制法度者祖也。
《王制》曰:"受命于祖,受成于学。"
此言于祖庙命遣之也。
王法年此受兵何?重不绝人嗣也。
师行不必胜,故须其有世嗣。
年六十归兵者何?不忍并斗人父子也。
《王制》曰:"六十不预服戎。"
又曰:"八十一子不从政,九十家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三月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
古者师出不逾时者,为怨思也。
天道一时生。
一时养。
人者,天之贵物也。
逾时则内有怨女。
外有旷夫。
《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秋》曰:"宋人取长葛。"
《传》曰:"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
王者有三年之丧,夷狄有内侵伐之者,重天诛,为宗庙社稷也。
《春秋传》曰:"天王居狄泉。"
《传》曰:"此未三年,其称天王何?著有天子也。"
○诛伐
诛不避亲戚何?所以尊君卑臣,强干弱枝,明善恶善恶之义也。
《春秋传》曰:"季子煞其母兄,何善?示诛不避母兄,君臣之义。"
《尚书》曰:"肆朕诞以尔东征。"
诛弟也。
诸侯有三年之丧,有罪且不诛何?君子恕己,哀孝子之思慕,不忍加刑罚。
《春秋传》曰:"晋士丐帅师侵齐至谷,闻齐侯卒,乃还。"
《传》曰:"大其不伐丧也。"
诸侯之义,非天子之命,不得动众起兵诛不义者,所以强干弱枝,尊天子,卑诸侯。
《论语》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世无圣贤方伯,诸侯有相灭者,力能救者可也。
《论语》曰:"陈恒弑其君,孔子沐浴而朝,请讨之。"
王者侯之子篡弑其君而立,臣下得诛之者,广讨贼之义也。
《春秋传》曰:"臣弑君,臣不讨贼,非臣也。"
又曰:"蔡世子班弑其君,楚子诛之。"
王者受命而起,诸侯有臣弑君而立,当诛君身死,子不得继者,以其逆,无所天也。
《诗》云:"毋封靡于尔邦,惟王其崇之。"
此言追诛大罪也。
或盗天子土地,自立为诸侯,绝之而已。
父煞其子当诛何?以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皆天所生也,托父母气而生耳。
王者以养长而教之,故父不得专也。
《春秋传》曰:"晋侯煞世子申生不出蔡。"
佞人当诛何?为其乱善行,倾覆国政。
《韩诗内传》曰:"孔子为鲁司寇,先诛少正卯。"
谓佞道已行,敌国政也。
佞道未行,章明远之而已。
《论语》曰:"放郑声,远佞人。"
子得为父报仇者,臣子于君父,其义一也。
忠臣孝子所以不能已,以恩义不可夺也。
故曰:父之仇不与共天下,兄弟之仇不与共国,朋友之仇不与同朝,族人之仇不共邻。
故《春秋传》曰:"子不复仇,非子。"
檀弓记。
子夏问曰:"居兄弟之仇如之何?仕不与同国,衔君命,遇之不斗。"
父母以义见杀,子不复仇者,为往来不止也。
《春秋》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诛犹责也。
诛其人,责其罪,极其过恶。
《春秋》曰:"楚子虔诱蔡侯班,煞之于申。"
《传》曰:"诛君之子不立。"
讨者何谓?讨犹除也,欲言臣当扫除君之贼。
《春秋》曰:"卫人杀州吁于濮。"
《传》曰:"其称人何?讨贼之辞也。"
伐者何谓伐击也,欲言伐击之也。
《尚书》曰:"武王伐纣。"
征者何谓也?征犹正也,欲言其正也,轻重从辞也。
诞以尔东征。
诛禄甫也。
又曰:"甲戌,我惟征徐戎。"
战者何谓也?《尚书大传》曰:"战者,惮警之也。"
《春秋谶》曰:"战者,延改也。"
弑者试也,欲言臣子杀其君父不敢卒,候间司事,可稍稍弑之。
《易》曰:"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篡者何谓也?篡犹夺也,取也,欲言庶夺嫡,孽夺宗,引夺取其位。
《春秋传》曰:"其言入何?篡词也。"
袭者何谓也?行不假途,掩人不备也。
《春秋传》曰:"其谓之秦何?夷狄之也。 曷为夷狄之?秦伯将袭郑。"
入国掩人不备,行不假途,人衔枚,马缰勒,昼伏夜行,为袭也。
诸侯家国,入人家,宜告主人,所以尊敬、防并兼也。
《春秋传》曰:"桓公假途于陈而伐楚。"
《礼》曰:"使次介先假途,用束帛。"
即如是,诸侯卖王者道,礼无往不反,非谓所卖者也。
将入人国,先使大夫执币假道,主人亦遣大夫迎于郊,为宾主,设礼而待之,是其相尊敬也。
防并兼奈何?诸侯之行,必有师旅,恐掩人不备,士卒敛取恒迟,先假途则预备之矣。
○谏诤
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
闭开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
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
故孝经纟曰:"夏至阴气始动。 冬至阳气始萌。"
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开。
旅不行。
夏至阴始起。
反大热何。
阴气始起,阳气推而上。
故大热也。
冬至阳始起阴气推而上。
故大寒也。
臣所以有谏君之义何?尽忠纳诚也。
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诲乎?《孝经》曰:"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天子置左辅、右弼、前疑、后承,以顺。
左辅主修政,剌不法。
右弼主纠,周言失倾。
前疑主纠度,定德经。
后承主匡正,常考变天。
四弼兴道,率主行仁。
夫阳变于七,以三成,故建三公,序四诤,列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杖辟贤也。
诸侯诤,不从得去何?以屈尊申卑,孤恶君也。
去曰:"某质性顽钝。"
言愚不任用,请退避贤。
如是之是待以礼,臣待放;如不以礼待,遂去。
君待之以礼奈何?曰:"予熟思夫子言,未得其道。 今子不且留,圣王之制,无塞贤之路,夫子欲何之?"则遣大夫送至于郊。
必三谏者何?以为得君臣之义,必得于郊者,忠厚之至也,冀君觉悟能用之。
所以必三年,古者臣下有大丧,君子年不呼其门,所以复君恩。
今己所言,不合于礼义,君欲罪之,可得也。
《援神契》曰:"三谏待放,复三年,尽也。"
所以言放者,臣为君讳,若言有罪放之也。
所谏事已行者,遂去不留。
凡待放者,冀君用其言耳,事已行,各去无为留之。
《易》曰:"介如石,不终日,贞吉。"
《论语》曰:"三日不朝,孔子行。"
臣待于郊者,君绝其禄者,示不欲去也,道不合耳。
禄参三与之,一留与其妻、长子,使终祭宗庙。
赐之环则反,赐之则去,明君子重耻也。
《王度记》曰:反之以,其不待放者,亦与之物。
明有介主无介民也。”
《诗》曰:"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或曰:天子之臣,不得言放。
天子以天下为家也。
亲属谏不待放者,骨肉无相去离之义也。
《春秋传》曰:"司马皮曰:‘请处乎此,臣请归。"
子皮者,楚公子也,时不待放。
士不得谏者,士贱,不得豫政事,故不得谏也。
谋及之,得固尽其忠耳。
《礼